《民促法》的出台,
国际学校话题再次被引爆!
国际学校还能不能上,
自家娃适不适合上国际学校,
择校最关键的要素有哪些?
希望下面这满满的干货能助力你家娃顺利踏入国际学校的大门。
01、上国际学校不用那么拼?你错了!
国际高中的学生其实更拼。以现在大部分国际学校所采纳的IB课程为例,被西方家长定义为最理想化的精英教育,每年一次全球范围的大考要考一周时间,而且要跟全世界160个国家的孩子一同PK,难度和含金量可想而知。小学阶段为了追求快乐教育选择国际学校是可以的,但国际高中的学生其实更拼,并不比公立高中轻松。
国际学校学生的中文水平不足是普遍现象。虽然中西并重的国际学校越来越多,但越到高年级对英语水平要求越高,因为所有考试是全英文的,中文教学的比例会越来越低。这么多年实践下来,国际学校中英文程度相当的孩子很少,鱼和熊掌最终不可兼得。中文水平的提高更多还要靠学生自身的努力和家庭熏陶。
父母要接纳与孩子思想文化的差异。比如我的女儿从小读国际学校,她在路边看到老太太吊在树枝下早锻炼,立刻去劝阻(担心对方的安全和出于爱护树木的考量),这让对方和我都很尴尬。这说明她已经形成了西方人的思维和做事风格,社会责任感更强,表达方式也趋直白而不是中国人习惯的婉转。
高昂的学费。北京国际学校每个孩子年平均学费在20万至25万元,那一年的实际花费就应该在30万上下。出国比赛、拓展以及冬夏令营,哪个花费不是几万块?孩子们之间也会有攀比,对家长更是无形的压力。新浪网的《国际学校家长择校行为报告》显示:当下,选择国际教育学校的家庭51%是年收入百万以上的。又恰逢多子女家庭日渐成为主流的时代,我主张家庭年收入不超过百万的多子女家庭,需慎重考虑国际学校。
02、如此多人趋之若鹜的国际学校,背后到底是什么!
也许你会问,既然门槛那么高,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对国际学校趋之若鹜?国际学校跟公立学校比自然也有不少优势:
国际学校把尊重孩子做到极致。国际学校的老师大部分是外籍,他们骨子里强调平等,所以并不把学生当小孩看,孩子和老师可以平等对话。我女儿曾因为一个问题给老师发了封两行字的邮件,而老师的回复却是满满两大篇,班额较大的公立学校很难做到这点。
国际学校更强调自我进步率,很少横向比较,所以孩子更快乐和自信,心理更健康。公立学校学生经常用竞争心态和排名来显示实力,所以输不起的孩子更多。学习永远是艰苦的过程,我个人形容国际学校的学生只累身,公立学校的孩子累身又累心。
国际学校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更强。这些孩子大都有着明确的兴趣爱好和职业理想。比如,有个9年级的女孩不顾全家反对非要选修学弱项化学,后来才知道她是为了以后学医的职业理想做铺垫。还有个孩子国外大学毕业后,独自定居在芝加哥城外没有华人的小镇上,一样过得很好。国际学校的家长无法预见孩子的未来,而传统教育出身的孩子大多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更依赖成年人的决定。
03、国际学校还能不能选?官方解读中找答案
刚刚修订过的《民促法》引爆了国际学校的话题,“民办学校要取消了吗?”、“是不是以后不能上国际学校了?我建议家长们去官方解读中寻找答案,避免民间海量无效和错误资讯的干扰带来的焦虑。
教育部副部长朱之文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候说:
“不得举办实施义务教育的营利性民办学校,并不是限制义务教育阶段由民办学校提供有特色、多样化的教育服务。现有收费较高的民办学校可以按照办学成本、市场需求等因素,根据各地的具体办法来确定收费标准,保持自己的办学特色,只要符合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的法律要求,都可以继续举办。”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谢焕忠回答记者提问时候说:
按照2015年度的统计,我国大约有1万所民办小学和初中,绝大多数都是非营利性的学校,提出营利要求和回报的学校不到10%,约为1000所。”谢焕忠还提到,目前社会上有人认为高价学校等同营利性学校,这种认识并不正确。收费比较高的学校,会高薪聘请很好的老师,学费收得高,但是支出也会很高。区分营利性民办学校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的关键,是看学校创办者是否分红,不分红把经费用于教育发展就是非营利。
04、什么时候读国际学校?最晚7、8年级
读国际学校最适合什么样的人——本科阶段就明确要出国留学或者随时准备移民的,并且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家庭。
对此我建议,国际教育的路线要尽早规划,最晚7、8年级就必须来国际学校就读了。一般国际学校6、7年级的家庭作业形式已经是论文为主了,两到三周交一篇,跟大学的作业方式一样。不经过这种训练,将来走出国门是很难适应国外的学习模式和学习方法的。中国留学生本科读个6、7年的大有人在,况且华人留学生每年的汰率在40%左右。所以,一旦选定国际教育路线,就要尽早来就读。
即使7、8年级再转来国际学校,但来国际学校之前英语记得一直不能放松,否则入学测试这关就很难过。
05、国际学校如何选?就这七步
择校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命题。如果不调查、不分析、人云亦云,那么从一开始就输了。和很多人生的重要问题一样,对于国际学校的选择并没有完美答案,只有适合与不适合两个选项。未来孩子的出路更需要家长具有独立的思考和判断。
1)看口碑
也就是美誉度,一个学校品牌的核心。新浪网今年6月针对6800个家庭的问卷调查显示国际学校在读生家长90%以上具有本科以上学位,其中35%拥有研究生以上学位,50%家庭年收入在100万人民币以上。
不难判断,国际学校的家长是一个具有高知识程度和高收入特质的小圈子,相互认识的很多,不同国际学校的家长可能是朋友、邻居、同事。由此,国际教育学校的品牌传播方式只能是靠口传,商业策划和招生广告在这个领域的作用十分有限。
虽拥有豪华的团队,高大上的校园,但只做表面文章,不抓教学质量,同样有可能被这群独立思考的家长所抛弃。
2)看创办人的背景
个人觉得可以了解一下学校创始人的背景和学校发展途径,很可以用来判断一家学校的特点和风格。民办国际课程学校的创始人主要分两类,教育家和热心教育事业的企业家。
创办者个人背景差异很大,必然体现在治学风格上有极大不同。全盘西化的、中西合璧的、英式的、美式的...班主任制的、导师制的。尽管家长很难接触到学校创始人和校董,但是了解这些的背景对于判断它是什么样儿的学校很有帮助。
3)国际认证和课程项目
抛开学生和教师的多国多文化属性,没有国际认证的学校不能算国际化教育。常见的针对院校的认证如 国际学校委员会CIS(Council of International Schools)、美国西部院校联盟WASC(Western Association of Schools and Colleges)、中蒙国际学校联盟等等。
学校开设的课程同样需要获得授权和认证,没有全球化的认证的课程不能算国际课程,比如现在大热的IB、AP、A-LEVEL等等。
如果很难区分学校所谓的好坏,最直观的就是看国际课程考试分数或者通过率,虽然有点点功利主义。全球范围内国际学校采用最多的是IB课程,国内直译为“国际文凭项目”,尽管不隶属于任何一个国家,但全世界160个国家的孩子都在学同样的IB项目,每年5月有一次全球大考,类似于高考。咱国家的高考只有两天,IB要考一个多星期,是全英文的,达到24分就可以拿到金灿灿的国际文凭,但难度很大。和我们所推崇的高考平均分一样,一所IB项目学校的大考通过率和平均分可以大致判断学校的教学水准。
4)看师资
国际学校最大的一块成本就是人力成本,很多学校人力成本占到全部支出的75%-80%。北京很多国际学校在官方网站上公示教师的工资待遇,60万年薪的一线教师算是公开信息里最高的了,一般在40万左右,再低就很难招到好老师。
北京地区的国际学校聘用的外籍教师一般在80位以上,大型学校有200多位外籍教师长期服务的,国际学校的师生比是肯定不会超过1:10的。通过一家学校的师资配备可以侧面了解他的实力。
5)看硬件
个人的观点是:校园是不是高大上对于学生个体来说并没有实际意义。豪华设施,是仅仅来了贵客展示用还是给学生每天使用才是家长应该关注的。有位媒体圈朋友也是国际学校的家长表达过:相对校园漂亮与否,我作为家长更关心卫生间没有有干净的纸。
当然硬件和校园环境之外,还有距离和交通问题,择校时“近”是首要考虑的因素。太小的孩子每日里在路途上奔波肯定不是最优选择,为了孩子上学搬家,安家成本和交通成本往往会远超孩子的学费,不可忽视。
6)看生源
哪个学校出中高考状元对于传统教育十分重要,对于国际教育则没有状元这个概念,因为大学是申请方式的。
有的家长觉得你学校有进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的毕业生就说明你们的教育水平高。必须客观的说:个体的所谓成功并不适合作为择校的首选条件,因为行家都明白所谓“牛孩”的经验是无法复制的。不能忽视天赋和家庭教育的成功,学校把一个年轻人进入一所名牌大学的所谓成功揽在自己身上是很片面的。
看生源是自己去观察这个学校的在校生,看他们的精神面貌。看他们的毕业生现在在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而不是看他们进了什么大学。
7)发展周期
一个学校发展周期在三到五年,北京2012年开办的一家国际教育学校就是在第三年关闭的。北京的新增的国际学校第一年招生数量一般就在一、二百人左右,即使你有豪华的硬件,高端的团队,家长也多在观望状态,因为市场需求大,招满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但口碑是不是能保持要看教学质量,如果招生三年还正常运营并保持良好的美誉度,那就是值得选择的院校。
总之,国际学校并没有想象中的完美,切勿对公立教育一通抱怨,转身就奔向国际学校,搞清孩子的问题所在更重要。在择校这件事上,没有哪个国际学校最好,只有适不适合你家孩子,父母更要有自己的判断。
给孩子选择国际学校, 先绕过这11个大坑再说
1)盲目认为国内公立学校就不好
不要把国际学校和公立学校对立起来,简单的二元对立是不可取的。
你要做的首要任务是了解自己的孩子。要知道公立学校老师是亦步亦趋地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的,有的家长还会觉得很省心呢。国际学校更强调激发孩子的主观能动性,老师可不会跟在孩子屁股后面盯学习。一般来说,自律、创造性强的孩子更适合去国际学校。
2)国际学校等于贵!族!学!校!
广大群众按照学费“贵不贵”来划分国际学校,但是要说贵族,我国哪儿有贵族?真正敢有底气叫自己贵族学校的,恐怕也只有欧洲为数不多的几个寄宿制男校或女校了。
国际学校并没有多么神秘,多么贵气,恰恰相反,大多数国际学校信息比需要通关系的公立名校要透明得多。但如果什么学校对外就敢宣称自己是贵族学校的,如果考证不出个所以然,还是列入黑名单吧。
3)进国际学校等于快乐教育
什么是快乐教育?是不是功课少,不做题,孩子开心就是快乐?如果你没有想明白,千万别急着把孩子往国际学校送。要知道,国际高中阶段,特别是IB学校的最后两年,学生一样忙到半死,而且是从体育到课外活动到申请大学写essay,绝对没有你想象的轻松。
4)进国际学校等于少年“商学院”
这又说到中国特色了。爹妈混过,或者至少听过在中国读商学院是怎么回事,那也别耽误孩子,圈子从小混起,一拍脑门,一打听就把孩子往某某热门国际学校送。如果一味攀比、盲从,缺乏发展的眼光看世界,特别是看待教育问题,那么美加地区的中国小留学生因为种种问题被遣返的那种新闻可能也会继续发生。
5)进国际学校就是为了学英语
大家对国际学校的第一向往就是:双语!高大上!
但要知道国际学校除了英文教学以外,最主要的是给予学生一种批判性思维方式和探索式的学习方法。要是读国际学校就为学个英语,那才是买椟还珠呢。国际学校首选必须有真正的国际课程项目,比如现在受中国知识阶层家庭追捧的IB。因为它是146个国家里几千所学校的孩子都同步在学的国际课程,世界上最顶尖的大学和企业都喜欢IB学生。
6)逃避幼升小、小升初的压力
家长确实感受到应试教育那一套的压力,但对国际教育体系也是完全懵的状态。在国际学校学生的“全人”发展不是一句口号,家长需要非常深入地参与到学校活动。甚至每一项孩子参与的课外活动、体育锻炼都需要细致规划,层层递进,这都是计入成绩乃至将来大学申请的砝码!
毫不讳言地说,选择去国际学校,家长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和投入在孩子的教育上,如果你连在公立学校那点脑子都不愿意费,还是别来挑战自己和孩子的底线了。
7)以为进了国际学校就一了百了
有的家长给孩子择校,只是觉得国际学校比较宽松,不会限制孩子的创造力,又能感受国外教育的精华,但自己英语却不过关。结果孩子上了学才发现,平时开家长会、期末报告之类都是英文,想问老师只能蹦单词,想看老师写的评语,也只是看到老师一些鼓励的话,根本不能了解孩子真实的学习水平。
再加上国际学校的活动对家长参与度要求很高,各式各样的需要家长参与。什么慈善日义卖日运动会音乐会,如果语言不过关,去那里也没法很好融入各个国籍的家长圈,就傻眼了,很多妈妈在孩子去了国际学校后,反而转为全职妈妈的倒是不少。
8)以为国际学校竞争不激烈
竞争无处不在。其实选择国际学校的家长可能更需要调整那种容易传染的焦虑感。
真正进入这个圈子才发现,许多读国际学校的家长都非常重视学习,而且很多小孩非常聪明。和国内的情况其实很像,你自己不努力的话,以后出国也很难跟别人的精英学生竞争。如果你是觉得读国际学校很轻松,或者只是满足于国际学校的平时课程,我觉得可能要调整一下观念。
9)以消费者心态对待学校
“一个学校的校风,不是校长决定的,而是家长决定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你选学校,也是在选和你相似价值观的家长群。
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由家长护持的。如果家长只会用食指说话,用指责的态度,用挑剔的口吻去质疑、挑战学校,而不是卷起袖子,参与到学校的建设,参与到孩子们的教学活动里去,那也不可能找到完美的学校。如果一个学校的大部分家长是爱攀比的,那些本来很淡定的,很清醒的家长也迟早会受影响。
10)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进入国际学校
相信你也已经听过不少业内人士苦口婆心的警告:选择国际教育这条小众的路,基本没有回头路,这不是一条可以轻易“试错”的路,成本很高。包括孩子的学籍问题,包括回到体制内无法适应的问题等。所以假如你的家庭本身没有做好充分的拥抱国际教育的准备,不要轻易迈出那一步,因为没有后悔药可以吃。
11)忘记最终影响孩子的是家庭和家长自己
一年365天,在学校的时间最多190天;一天24个小时,在学校时间也就是8个小时。这样算起来,学校只承担了六分之一的教育任务,真正对孩子产生深远影响的人并不是学校,而是家长自己。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